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

由創想 K1 看 3D列表機發展的 Convergence 與 Divergence

因為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創想 K1,基於好奇,忍不住就買了一台。收到後,發現並不會太大,剛好可以用機車載回家。

關於整個機器,不用自己拆,已有人做了,Creality K1 Teardown, Inspection, First Print


按照賣家的指示,拆箱後,切換到 110V,拆下固定Z軸的螺絲,開機。一路看它完成測試,完全自動,不用像以前要了解如何調平。不想浪費材料印測試檔,想直接印個檔案試試。發現沒有切片程式可用,官方的 creality_print 只有 windows 和 MAC 的程式,只能選擇裝 Windows 版的啦。裝好後,就卡住了,執行時出現下面的錯誤提示。

我是在 Linux 下使用 Vmware 執行 Windows,找不到解決的方式,就無限卡住,都有了想把它賣掉的念頭了。後來想想,試著用 PrusaSlicer 來切,使用 Voron 的設定,順利的印出第一個成品。細看之下,Z軸有好多震紋,還是第一次碰到。但我目前大都印零件,沒什麼關係,回想剛開始 DIY 3D 印表機時,印出的成品更差,也是將就著用。


曾聽到某位 IBM 的講者提到科技的 Convergence 與 Divergence。在一項技術的發展初期,大家會提出各種不同的作法,然後慢慢的會找到較好或可行的作法,最後就慢慢收斂到剩下一兩種作法。

我是去年 (2022年) 跳進 3D印表機 DIY 的世界,當時有不少廠商的機器可買,但和 DIY 的機器相去不遠,所以 DIY 盛行。尤其,我個人認為,Voron 和 Klipper 更是發展的一個里程碑,Klipper 讓機器的設定和功能多樣化,Voron 的多 (3+) Z 軸則實現了自動調平的功能。只要設定時確定一些參數,往後就完全不用手動調平,儘管換了不同厚度的打印平台,如較薄的 PEI 鋼板或較厚的玻璃,都由機器自動計算噴頭的高度。

K1 的開賣的價格比自己買最便宜的 Voron 散件還要便宜。雖然收到機器後發現使用的材料便宜很多,如全機使用光軸,使用自己設計的機構,不使用鋁擠結構,但廠商設計組裝,開箱即用,又較便宜,幹嘛在乎用料呢。從 DIY 幾台 3D印表機的心得,我個人認為 3D印表機的結構不會差太多,關鍵在於列印頭,而這是 DIY玩家無法參與的。另外,3個或以上的 Z軸是自動調平所必須的。不過,後來仔細看了人家拆機的影片,3軸並非獨立的,而是聯動的,由單一步進馬達帶動,所以是用軟體做調平補償。熱床是 240W,使用直流。嗔頭與熱床接觸偵測使用 HX711 壓力模組。

回想雷射印表機和噴墨印表機發展初期,台灣和國外也有很多廠商在做,但最後幾乎剩一家 HP 獨大。可以想像 3D印表機未來也將如此,DIY 玩家的世界即將過去,變成廠商之間的競爭,使用者只要挑那家出的機器,像 Apple 或 Android 手機。為了高速列印,機械結構則是會用較簡單的 CoreXY,龍門機大都會被淘汰,Delta 我就不清楚了,況且用它的人向來就較少。

在 K1 之前,很多人對  Bambu Lab 的機器非常讚賞,但因為它 Totally not open,所以我一點也不動心。後來看到有人說 K1 使用 Klipper 系統,而且可以打開,才下定決心買它來看看。不過,未來要是 3D列表機完全商品化,誰會在乎它是否 open source 呢,只會管它的效能吧。

對了,我的第一台3D 印表機是 XYZprinting 的產品,但因為它綁耗材,所以在附的一卷耗材才印了幾尺,就被我毅然的半價賣掉了。未來,XYZprinting 若還是固守賣耗材的巿場,大概完全沒有機會吧,現在看到有人討論 XYZprinting 的機器,大家一致的看法就是賣掉它。

以上,是我由 K1 聯想到很多的想法。未來,不要花太多心思在3D印表機身上,而是用它來做想做的東西,如小紅點機械鍵盤的外殼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網誌存檔